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风采 >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1年05月23日 15:56:33 来源:岢岚二中 王存生 访问量:442

一、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1、我国教育大政方针的需要。
2010年7月13—14日召开了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我国未来十年的教育发展做出了“规划”,简称“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其中未来十年教育规划的战略主题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就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当我们解读一下这个战略主题,我们的感受是什么呢?我们会发现国家教育未来十年是“教育革命”的十年,教育要面临全方位的改革,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而教育的主要功能在学校,那么首当其冲的就是学校教育改革。从管理到教学,到评价等一系列改革,其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今天我谈的话题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改革。
国家下了这么大决心改革教育,为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我想大家都听说过“钱学森之问”。我国现在是教育大国,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在数量上堪称世界之最,独一无二,而目前为止,我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那么国家就要思考,就要审视我们现在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是怎样培养人的?同样是中国人种:为什么华裔美国人就能获得诺贝尔奖?很显然,那就是我国教育的问题:我们把人培养成了“知识的储备器”,而没有培养出“完整的人”,没有培养出“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勇于探索、创新的人才”。我们知道,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国家下决心改革教育,目的是把我国“教育大国”的现状变成“教育强国”,这就是国家的战略。
那么我们回到我们的课堂,有人把传统的课堂和现代的课堂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成衣店”和“裁缝店”的关系,“成衣店”做好整齐划一的服装,不管你身高肥瘦,强迫你穿上,你说合适吗?“裁缝店”则是因人而异,按照你的身材特征量衣定做,就是因材施教,就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就是要回归教育的真谛:让教育适应人,而不是让人去适应教育。我们的教育必须是顺应性的,而不应该是强制性的,指示性的。
所以说: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进行课堂教育改革,顺应教育发展的方向,不然就会被淘汰。
2、课堂教学改革是我校发展的需要。
我记得魏校长在大会上不只一次说过这样的话:“就按我们现在的课堂教育方法,我们已经走到了顶端,走到了极至,可以说没有了发展的空间,如果再不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我们不用说发展就保持现有的水平也很难,那么其结果就是开始下滑。”如果真到了那时我们才被逼进行课改,你不改也不能,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在座的每个人压力会有多大,那个时候不仅仅是课改的问题了,是改人的问题了,人人自身难得。恐怕要面临失业的问题了。
二、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及我们如何正确看待这些问题。
1、教育观念的真正转型依然是课改过程中的最大问题。
新课改对教师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教学方式上教师要由权威型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合作型的知识促进者;从课程研究上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转变为课程研究的创造者、设计者和评价者;从教学过程上由“知识搬运工”转换为“充满实践智慧的专业人员”;从专业素质上由“单一学科型”教师转变为“跨学科型”教师,这种挑战对于我们多年从事传统教学的教师来讲,的确是“革命性”的挑战。
观念的转型分两个层次:认同和内化。
认同是低层次的:比如我们教师中谁也认识到现在的教育在摧残孩子是折磨孩子的教育,但在学校三令五申推进课改中无动于衷。“两多”现象严重:一是“理由总比办法多”,二是“享受总比付出多”先看第一种现象:评课时,评价者评价课堂学生活动少,气氛沉闷,学生参与面少,教师还是滔滔不绝地讲,马上被评者就有反应:这个班的学生什么也不会,平时就不回答,平时就什么也不做,他能参与吗?老师不讲就不能等等一大堆理由,不为成功找方法,只为失败找借口。我们应该是在别人的评价中扪心自问我们哪些方面没有做到位,然后对症下药,积极主动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法,争取做到“方法总比借口多。”再看第二种现象:有些年轻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觉得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终于有了回报,总算捞到了“金饭碗”。于是乎上课上班不思进取,典型的“做一天教师,撞一天钟”,把享受作为人生的第一需要。比如咱们学校有这样的教师,刚参加工作领导听课:发现是个可塑之材,素质可以,没想到过了几年再听课时,还不如刚工作时讲的那节课,你说这样的教师该怎么说你呢?如果不及时端正态度,只有等着被时代淘汰吧!还有一些工作十来年的教师,自视有了一定的教学功底,也是坐享其成,坐吃山空,不学习、不充电,只顾眼前,没有要做“名、特、优”教师的抱负,不看将来,小富即安。那么你也将逐渐被时代所抛弃,其结果是一样的。
内化是高层次的:观念与行为的统一,你吸收和接纳了新的教育教学观念,那就关键是落实到平时的教学中,用新的观念引领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做到观念与行为的统一,这才是教育观念的真正转型。要从现在的“形”转走向“心”转。新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靠自己亲自去尝试,去摸索,才会领会新课堂教学的真谛,才会取得成功。坐着等别人为你探路,靠别人给你一种现成的答案。那是不可能的,任何人也给不了你“便宜饭”,因为新课改的理念是“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论教”你教的学生和别人一样吗?说我们几个带的是同一个班学生是一样的,那你教的科目和别人一样吗?只有在亲自尝试的过程中,别人才有可能给你指点意见,给你一些帮助。
2、对教学本质的认识不到位。以至于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瞻前顾后,前怕狐子,后怕狼。
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我们现在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
①有的老师不愿课改的理由是怕教学成绩下滑,升学率不降,多少年来早已习惯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提出这样的理由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吗?这是肯定无疑的吗?但是无形之中是对课改本质的误解。课堂教学改革的本质或者说目的:恰恰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既要提高教学成绩,还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准确的说: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考试的机器”。只有学生全面发展了,高的教学成绩才有意义。现代教育要的是绿色分数,而不是白色分数或黑色分数。试想,如果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从被动等待学习走向主动积极学习,由“从动轮”变成“主动轮”。我们还怕教学成绩下滑吗?即使在课改的过程中,从成绩上看有波动,那也只是暂时的。
②表现在对各种各样的“课改模式”有一种错误的解读,进而抵触。
戴有色眼镜看待现在较成功的课改模式,用放大镜观察课改模式的弊端,必如:上次外出培训学习的语文老师们,听到一些专家对杜郎口中学课改的评价后,对我校进行课改产生了质疑。说:“课堂教学是没有固定模式的,杜郎口中学是面对生存问题而进行课改的。”“杜郎口本地官员的子弟都不在杜郎口中学上学”,还有我在报纸上看到专家对杜郎口中学学生问卷调查时,有些学生并不满意那样的课堂模式,说每天就是一种模式,有的问题我们已经学会了,还让我们展示,这不浪费时间吗?感到乏味。我想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我们不能戴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些问题,进而否定杜郎口课改模式。如果我们从教学的本质来看待它,它就是成功的。它课改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课改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有待完善的教育才是真实的教育,有待完善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我们面对的是鲜活的个体的人的教育,而不是行尸走肉,信手捏来,挥之即去,没有问题才怪呢?完美无瑕的课堂是不存在的,只有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这样的过程,才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课堂教学确实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不应该被模式化、被格式化、被程序化,而应是教无定法,是无型的,那么现有的各种五花八门的新课改模式,包括我校的。我理解这是课堂教学改革过程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起步发展阶段。即从“有型课堂”逐步转化为“无型课堂”的必不可少的前提。那么也就是说新课改成功必须分两步走,要经历两个阶段。
要想达到课改的目的,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的经历中,体验中实现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开始阶段,就需要教师指导,设计,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即相对成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来进行培养,引导学生学习。经过一段时间(可能一年、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的实施以后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不再依靠老师的监督和管理,自主、自觉、自愿地完成学习任务,而老师的任务是提供有效的课程资源,对于学生困惑的疑难问题提供高明的指导和服务,及时评价学习表现和质量,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个性的发展,这个时候学生学会了学习,课堂就真正转变成了“无型”的课堂,这才是课堂教学的本质。而且,我思考:第一阶段的课改模式要尽量简便易行,不能太复杂。操作起来不能太麻烦,要逐步推进。
三、课堂教学改革中应该怎样做?
1、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心中应时刻装着学生,关注学生。一切教学工作以学生为出发点进行。即新课改必须树立学生意识。
①西方的几个教育哲学观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 让孩子快乐学习,身心健康发展。
美国基础教育以孩子每一天成长为着眼点,中国则是以孩子的未来为着眼点。美国关注的是学生发展成长的过程,中国关注的是结果,而且只注重了分数的结果,注重了是否考上名牌大学,那么在教育过程中:美国的教师是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并且最大限度地区发扬这个长处;中国的教师是发现孩子们的短处,再想方设法去弥补孩子的短处。一个是发扬长处,一个是不断强化短处,想想教育的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假如说两种教育最终能殊途同归,那么一种是痛苦的过程,一种是快乐的过程。若干年后学生可能不记得老师教给他们的知识,但他们永远不会忘记你给他们的感受。
※信任、尊重学生
我们的教育:孺子不可教。
美国的教育:相信所有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
中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美国:相信每一个人,直到有足够的原因不能相信某一个人。
所以美国人的成功之处:其中一点就是教师充分信任,尊重学生,给了学生自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有专家做过实验:初中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语文95%、数学88%、物理30-50%),所以要充分信任学生,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再不要强制把知识塞给学生。
※教师的主要角色是“人师”而非“经历”即是“育人的师傅”而不是“传经的师傅”这个我想大家应该能领悟,我们现在每节课滔滔不绝,不正是“传经的师傅”吗?希望大家要做真正的“人师”。我们所说的“教书育人”就是美国人说的“人师”,不过“育人”在现代教育中,内涵扩大了并非单指德育,单纯指思想教育,而是指培育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即让学生全面发展。要由原来的“知识本位”为出发点转变为“发展本位”为出发点,进行课堂教学。
2、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树立学生意识的体现和要求就是:研究学情,以学定教,顺学导教。
在教学中要研究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学生的情感,学生个性的差异,要创设能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生活性、形象性、学科性、问题性、情感性)要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和水平,以学定教,要进行有效的对话,在动态中生成。顺学导教。比如一个语文老师指导议论文的写作时,是这样讲的:儿子有一天对我说:“妈妈,给我买辆赛车吧?”(这是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我不同意,他又接着说:“你看人家小兵的妈妈给他买了赛车,可好玩了。志浩的妈妈也给他买了,就我没有。”(这是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买车的理由)我仍不同意,告诉他:“我们不能跟人家比这比那。”不料,他又说:“买便宜的车也行,人家的车要是不让我玩,我多难为情啊!”(你听听,他这是用道理的论证的方法论证买车的理由)。儿子一看有可能,一下子扑到我怀里两手摸着我的脖子,带着央求的味道说:“买一辆吧。”(他这是重申自己的观点(论点),)你们想想,这不是一篇很好的议论文吗?简单的事例,浅显的道理,幽默的语言,学生边听边笑,在笑声中学到了写议论文的知识,也让人感到生活处处是文章。那么我们在平时教学中 是怎样教议论文的?(什么是论点,论据跟论点的关系等等是讲这些理论),所以说:创设能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非常重要。可喜的是,通过听课,发现我们的老师也有了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的意识。比如用情境导入教学。我们应该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会学习。
课前一定要研究学情。这一点,我们现在可以说意识不强,上课还是以教材为中心,把教材的内容教完。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来上课,来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
3、在课改中要树立目标意识。
我们的课堂要以“目标”为主线,以“活动”为基础。每一个活动,每一个具体的环节都围绕目标而展开,与目标相呼应。自主学习时,让目标引路,反馈评价时让目标展示,交流探讨时,让目标升华,拓展提升时,让目标达成。
咱们平时的课改要求大家明确展示教学目标,并解读目标。有的教师应付了事。
那么如何确定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
(1)符合课标要求,是课标的分解、细化(大纲)。
(2)适合学生水平(起点)。
(3)有学科味(体现)。
(4)知识、技能目标(结果性目标)应具体可测。
(5)多维兼顾,学会、会学、乐学。
出示目标时要注意:描述目标时行为的主体是学生。也就是把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动词描述的教学目标,比如说:
“了解……”转化为“复述……”或“介绍……”
“理解……”转化为“区别……”或“能辨断……”
“掌握……”转化为“能够……”或“会运用……”
语文老师设置目标时:经常出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我觉得这个目标就不具体。感知什么?学生怎样感知?还有的老师干脆把课标原原本本搬出来,这是不对的,说明你在应付。或者说你就没有理解内化课标。不知道通过教学怎样达成课标。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线”是“灵魂”。把“魂”丢了,就谈不到教学。
4、课堂教学改革要具有学科意识
每一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学科特征,教学设计时要体现“学科独特的教学价值,”比如语文学科的独特教学价值是工具性、人文性。那么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主要靠语言实践,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就要为学生营造语言实践的氛围。让学生在语言世界中得到锻炼,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那么课改中语文的一些问题就不适合于板演展示,恰恰适合于回答、倾听。数学学科的独特教学价值是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概念思维),那么数学课改中要给学生营造安静的环境进行思考,留足让学生思考的时间,待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后再组织交流。老师把问题陈述清楚就行了,不要动不动就问学生:“思考出来了没有。”或者迫不及待地给学生提示。课堂噪音往往是咱老师发出的,要减噪音、去废话,少犯傻,让学生亲自动手、动口、动脑。“饭要亲自吃,觉要亲自睡”
太原师院的焦佩蝉教授举了两个实例:一节美术课,一节英语课。一个美术老师准备上一节植物素描课。对象是一种树,前一天她布置让学生收集有关这种树的资料,第二天上课时,学生收集的资料非常多,有关树的高低、形状、根、径、叶的形态、颜色甚至树的生长环境等。通过师生互动,课堂热烈的交流讨论,最后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说出了这种树像英雄树,老师又因势利导,红红的叶子象征什么……等,很适时地又进行了思想教育,因为这个地方是革命老区。整节课可以说,师生互动非常好,学生也非常活跃,非常愉快。听课的专家等啊等,下课铃响了,也没有等到想要的那一精彩瞬间的出现。当学生说出这种树象英雄树,作为一节美术课,老师应该很适时地让学生拿起画笔:“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用画笔画下这种树,怎样就能画出它是英雄的树呢?”让学生画,老师没有这样做,把一节美术课上成了地地道道的生物课,失去了美术学科独特的学科价值。
一节高中英语课《great women》题目大概是“伟大的女人”。老师和学生互动学习了生词、短语。通过课文语意的解读、分析,一步步得出这个女人为什么伟大,伟大在什么地方—她的所作所为,她的言行品格。最后老师还着重对女人的伟大作了总结,评课时许多老师都说这节课上的很好,无论教师的英语表达,还是学生用英语口头表达都非常流利,课堂气氛调动的很好。抓住了本节课的重点等等。后来,说焦老师你给评评吧,这个时候焦佩蝉老师就问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伟大呀!”老师不加思索地说。那英语课我们是“用英语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英语”呢?很多老师两眼大睁,答不上来,最后焦老师说: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是学生学会用英语来表达或书写伟大的人。而不是通过教学得出这个女人伟大,英语课上成了语文课。
5、课堂教学改革要树立自主研修的意识。
在新课程有效教学视野下,随着“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变,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和形式也将发生变化。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是“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叶圣陶先生所阐述的教育的境界。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了学习,学生自己学会了学习,还用我们去教吗?有一个专家讲:按照新的教师标准,绝大多数教师不合格,教师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所以说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需要通过不断地努力探索和研究,要加强自主学习,自主研修等途径来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发展,从学习型教师做起,不断走向研究型教师,智慧型教师,最后走向教师的最终目标—艺术型教师。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教是为了不教”。

编辑:杨晓峰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岢岚县第二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岢岚县第二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岢岚县第二中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